新闻资讯

当前位置: 首页 >
流变的繁星 ——建窑的历史沿革

作者:建玺建盏 发布时间:2019-12-02 浏览:  

建之建窑,其始也唐,其盛也宋,其式微也元明。
——摘自连正忠《建窑赋》
建窑,国之名窑;建盏,自是名盏。
建窑窑址以闽北水吉镇后井村、池中村为中心,向周边发散,形成一个窑系。这里古属建州、建宁府(今建瓯)辖地,故名“建窑”,后因行政隶属关系的变化,又有“水吉窑”“瓯宁窑”之称,又因以生产黑釉瓷见长而有“乌泥窑”之记载。
早在唐中晚期,建窑就开始烧造瓷器,五代末至北宋初始烧黑釉瓷,其产品胎色灰黑,釉层显薄,呈褐酱色,光素无纹。到了北宋中期及南宋,建窑达于鼎盛,其产品杰出成就表现在变幻莫测、绚丽多彩的釉色上,黑釉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,与青瓷、白瓷形成三分天下之势。建窑代表性的釉色有三种:乌金釉、兔毫釉、油滴釉。乌金釉也叫绀黑釉,兔毫釉按釉面纹理色调不同而有金兔毫和银兔毫之分,油滴釉按釉水呈现的形状色彩而有金油滴和银油滴之别;此外因窑变而产生的釉色,还有鹧鸪斑、铁锈斑、曜变、茶叶末、柿红釉、橘皮釉、酱釉等等。建窑的器形以碗(盏)为主,兼有灯盏、钵、高足杯、罐、瓶等,造型古朴,胎体厚重,胎骨坚硬,胎色灰黑;釉汁肥厚,胎釉结合致密。
 
 
 
窑烟锻造铁胎坯,吉水流风出建瓷。
油滴溅开尘世暖,兔毫迸发素襟奇。
茶须建盏翻江海,盏欲龙茶吐虹霓。
一碗缠绵消永日,千年曜变总迷离。
 
——摘自连正忠《建窑赋》
建盏,土孕育了它的样貌,釉带来了它的个性,火焕发了它的韵致,茶催生了它的格调。
两宋时期,上自宫廷皇室,下至布衣之家,对建窑建盏可谓偏爱有加。
建窑之兴,与北苑御茶有关,与蔡襄力主更革茶色密不可分。大宋庆历七年(1047)冬月,蔡襄任福州路转运使,巡建州,入北苑更造茶事,改丁谓大龙凤茶为小团龙茶上进,贵甚黄金,仁宗佳之,赐号“上品龙茶”。皇祐三年(1051)冬,蔡襄因“屡承天问”建安茶事,故造《茶录》两篇。他针对建茶,提出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茶盏选择标准,认为建窑所制茶盏,最适宜于建茶,因茶色白,方用黑盏。这是第一次针对宋茶提出的选盏理论。从此,随着建茶的登极,建安黑盏也风靡全国,逐步成了茶盏的标准器,影响并辐射到了周边及南北窑场的茶器生产。建盏如一道黑色闪电,耀彻海内,辉煌一时。
随着北苑建茶这一禁中御饮风行天下,建盏即成为斗茶用盏的首选,因其盏坯厚重,故熁盏后可长时间保持温度,点茶时茶末上浮,久而不沉。
色黑胎厚,本非上品瓷器的特征,但在建茶的特殊要求下,反而成为最合用的标准。还因为产地在建州,与建茶亲近,所以为蔡襄所首取,最终得以推广。这正是蔡襄在《茶录》所说的“ 茶盏 茶色白,宜黑盏。建安所造者绀黑,纹如兔毫,其坯微厚,熁之久热难冷,最为要用。出他处者,或薄、或色紫,皆不及也。其青、白盏,斗试家自不用。”
 
 
帝得之而轻天下,民一笑而忘所以。
——摘自连正忠《建窑赋》
 
建盏终于在仁宗一朝位列高阁,初兴于文士之间。至神宗时,已属士人必备,
其势日长愈胜,伴着茶风愈隆,终在徽宗一朝达于顶峰,建盏深入禁内,登极于世。于是,赵佶御制《茶论》二十篇,其中论盏一条,不但说明了选盏标准,还描写了造型,并论述了盏式与点茶的关系:“盏色贵青黑,玉毫条达者为上,取其焕发茶采色也。底必差深而微宽,底深则茶宜立,易于取乳,宽则运筅旋彻,不碍击拂。然须度茶之多少,用盏之小大。盏高茶少,则掩蔽茶色;茶多盏小,则受汤不尽。盏惟热,则茶发立耐久。”与蔡襄论盏在鉴别上的要求更进了一步,从功能性要求的基础上增强了对装饰性的要求。政和二年(1112),徽宗赐宴蔡京于太清楼,酒后又以“惠山泉、建溪毫盏,烹新贡太平嘉瑞斗茶饮之。”建窑兔毫盏十分明确的出现在了皇家宴飨之中,成为皇帝亲自使用,并亲自总结选择标准的无上茶盏。
徽宗《茶论》前序曰:“至治之世,岂惟人得以尽其材,而草木之灵者,亦得以尽其用矣。”赵佶以人尽其才,物尽其用,来标榜自己的政治成功已达“至治之世”,即是理由,更是粉饰。茶贡事小,亦体大观,其风演奢靡,终为金人所破,一朝空散。又至南宋,隆风再起,后为元人移鼎天下,茶风稍息。虽至元十八年时,元廷恢复北苑官焙,但终不比赵宋茶风,民间喝茶的方式也更加多样起来。在政治与社会的变革下,建盏情况却不复当年,虽尚在社会中流行,但作为茶器核心的地位却不断下降,国内市场不断萎缩,同时扩大了对海外市场的供应。一方面,元代烧制黑釉茶碗的窑场有所增加,但另一方面,却几乎没有如宋代那样精良的产品。烧造产量有可能上升,但总体质量却明显且大幅的下滑。茶作为日常所需不减往朝,而建盏却日趋衰退,普通民众也对建盏快速失去兴趣,一代名碗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。
纵观建窑建盏发展的历史脉络,建窑黑盏从一个地方性的粗制消费品,转为文士斗茶的宠儿,再进一步席卷全国,并逐渐影响了东亚地区的茶文化,蔡襄不能不说是一位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核心角色,他是茶色尚白的更革者,建溪毫盏的最初记录者。而那些最早在诗文中透露出建盏使用的文士,也多与蔡襄交从甚密。此后登极入堂,成为天下第一的无上茶碗,核心地位延续百年之久。
看看文人雅士托举建盏喝建茶的样子,你就知道建盏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了。都很有味道:
蔡襄在试茶之后,写道:“兔毫紫瓯新,蟹眼青泉煮”;
欧阳修也来了:“喜共紫瓯吟且酌,羡君萧洒有余清”;
还有梅尧臣:“兔毛紫盏自相称,清泉不必求虾蟆”;
更有苏东坡:“忽惊午盏兔毫斑,打作春瓮鹅儿酒”;
自然少不了黄庭坚:“建安瓷碗鹧鸪斑,谷帘水与月共色。


 

  • 上一篇:无
  • 下一篇:无

Copyright © 2002-2021 建玺建盏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备案号:闽ICP备2022018754号-1

搜索